歌曲:《你是我的眼》
  你是我的眼
  如果我能看得見
  你說的白是什麼白
  帶我穿越擁擠的人潮
  我望向你的臉
  眼前的黑不是黑
  我正在電腦前整理文檔,隨機的旋律漫不經心地播放著。那一刻,我只需要一個音樂營造的氛圍,並無心仔細品味。
  可就在不經意間,一首描述盲人內心世界的歌曲引起了我的註意。在鋼琴始終溫暖平靜、提琴深情款款的陪伴下,男歌手的嗓音猶如冬日暖陽,化開了我心裡某處的黏滯。原來,現實的無奈與不甘可以在愛的體會和表達中升華,殘缺帶來的生命願景可以如此強盛地綻放。這便是臺灣盲人歌手蕭煌奇根據自身經歷創作並演唱的歌曲:《你是我的眼》。
  不同的演繹詮釋著類似的感動
  這首歌試圖在殘酷現實中書寫愛的主題,歌頌著勇敢與堅守、抗爭與陪伴。這首歌擁有著豐富的翻唱版本,如《星光大道》的林宥嘉、網絡紅人小臭臭、“好聲音”張玉霞等,而每一個版本幾乎都複製了類似的感動。相同的歌曲,通過不同的演繹,扣開過無數聽者的心門。
  音樂初起,鋼琴僅僅溫柔陪襯,歌聲不過輕描淡寫,卻帶領著人們一步步深入盲人心底的渴望。三個反覆的美好假設“如果我能看得見”,讓無數人的心迅速收緊。是啊,這是怎樣的世界?僅僅是想要牽手、駕車、擁抱而已,這些對於正常人再平凡不過的生活,對於盲人來說,卻是難以實現的奢望。
  歌聲在繼續,幻想很快跌落至現實:“眼前的黑不是黑,你說的白是什麼白,人們說的天空藍,是我記憶中那團白雲背後的藍天,我望向你的臉,卻只能看見一片虛無……”,假想的美好生活與難以實現的結局在歌聲中形成對立,伴著音樂張力的擴大,漸漸涌現出複雜的情緒。
  舒緩的音樂開始糾纏起來,溫柔低沉的嗓音也愈發清亮,旋律在感慨、無奈與追憶中不斷上行並終於積累到情感宣泄的臨界點,“是不是上帝在我眼前遮住了簾,忘了掀開!”帶著絲絲怒意的“掀開”二字在高亢遼闊的嗓音中不斷擴張,猶如向四周翻涌的波浪,急速地向海岸奔襲而去。這似乎是一段不平凡故事的前奏,一片深邃的感情海洋即將洶涌的預告!
  果然,歌曲迎來了情感表達的高潮階段。旋律驟然升高,略帶急促的歌聲反覆地表達著,其中有溫暖的回憶、略帶些心酸的感恩,更有撼人心魄的愛意:“你是我的眼,帶我領略四季的變換;你是我的眼,帶我穿越擁擠的人潮;你是我的眼,帶我閱讀浩瀚的書海……”,感情激烈,仿佛糅進了成長多年的辛酸與艱難,而這一切的苦難又因為“你”的帶領、付出和陪伴,因為“你”有愛得以升華,終於綻放出燦爛的生命之花:“因為你是我的眼,讓我看見,這世界就在我眼前。”
  鋼琴緩緩低沉,提琴悱惻嗚咽,一曲終了。就這樣,在聽者心中種下了溫情,留下了感動。
  同樣的歌曲投影出不同的故事
  如果您喜歡這首歌,不知道感動您的是哪一個演唱版本,從中您又聽到了怎樣的故事呢?
  如果您喜歡這首歌,是歌詞觸動您最深,還是旋律的美呢?而您又最喜歡哪一個段落,哪一個樂句?
  如果您喜歡這首歌,您認為歌聲中的哪種情感最為打動您?是關愛、陪伴,還是逆境中的堅守與抗爭?是多年的不離不棄,還是生命綻放的美麗?
  如果您喜歡這首歌,您是否會思考一個問題:“你是我的眼”,到底歌詞中的“你”是指誰呢?
  ……
  我們發現,每個人心中的答案不盡相同。以最後一個問題為例,有人認為是愛人,有人認為是泛指幫助過、關愛過作者的人,有人則認為是母親,還有人認為這個“你”不是指人,而是指給生活帶來色彩的音樂本身。
  為什麼我們同樣感動,同樣受到激勵,卻在層層細節上理解出了各種不同的具體含義呢?或者我們換一個角度來想,一首感動您的音樂和您的內心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?
  都說音樂是世界性的語言,人們經常在歌聲的帶領下仿佛身臨其境,體會著音樂之美,感受著音樂表達的情感。似乎聆聽音樂的我們,只是被動地接受、理解音樂的含義,似乎理解了作曲人本身的意圖才算聽懂了音樂。是這樣嗎?
  蕭煌奇在某音樂節目中透露,歌曲中的“你”其實是指他的母親,“她的每一個鼓勵,都讓我有很大的動力,就是說我也希望用我自己的聲音,征服全世界。”對於作者來說,這首歌是感恩於二三十年來,母親默默地陪伴、支持和鼓勵,這些感受完全源自自身的經歷。
  作者給出了自己的答案,那麼其他的答案錯了嗎?當然沒有錯,因為音樂就好像一面鏡子,透過不同的耳朵,往往在人心上投影出不同的感情故事。
  音樂的感受是聽者內心的寫照
  作為一些疊加的正弦聲波,音樂本身是不存在任何情感的,但是音樂的元素,如音色、速度、節奏、和聲、旋律的轉折變化等,能引發我們中樞神經系統中情緒與認知加工。一些基本的情緒是相似的,這是幾百萬年來人類演進過程中適應自然的結果,比如60-80次的節拍讓人覺得放鬆,猶如嬰兒時期聽到的母親心跳聲;尖銳的音樂讓人情緒緊張,也許源於人類對於高頻聲音的生理厭惡與排斥。
  這些基本情緒是我們在音樂中能互相共情的基礎,然而音樂作為載體傳遞著類似的情緒,卻無法猜透世人的經歷。只有當音樂引發了聽者的共鳴時,這段音樂才被賦予了意義,來自聽者自身的意義,也許來自聽者的方方面面,包括氣質、性格、性別、教育、經歷等等。
  因此,您能從音樂中聽到的感受,也必然是您內心的寫照。“你”如果是愛人,那麼您也許擁有或期待這樣親密的戀愛關係;“你”如果是音樂本身,也許您認同音樂作為豐富生活、情感表達的方式;如果您喜歡林宥嘉的版本,也許溫柔低沉的男聲讓您感到安全;如果您喜歡小臭臭的版本,也許源於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憐愛;如果您同感於作者的殘缺,也許您也經歷著類似的痛苦現實;如果您激勵於“世界就在我眼前”,也許您正期待著自我意義的實現……我們聽到的,或許是自身的一部分,或許是自身需要和追求的內容。
  在音樂中,我們有機會與自己獨處。因為從音樂這面鏡子中,我們可以發現自己,或熟悉,或陌生的種種。而這些陌生的感受,也許是我們一直逃避,埋藏在潛意識最深處的情感。如果音樂帶領我們見證了它們,請讓我們珍惜並擁抱它們,體會並表達它們,無論喜怒哀樂,都是最值得呵護和瞭解的自己。
  文/尹譽霏(北京回龍觀醫院音樂治療師)
  (原標題:潛藏在歌聲里的情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fcvmwf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