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故宮─紫禁城 這裡明朝崇禎皇帝走過、清朝順治走過、康熙走過、雍正走過、慈禧太后走過、…中國最後一位皇帝走過、中國最後一位太監走過,這裡我也走過,但我不是皇帝,更不是太監,當然這裡也是八國聯軍蹂躪過的紫禁城。金鑾殿上的龍椅依舊,萬歲!萬歲!萬萬歲!歷朝又有那位皇帝超過百歲?14位中國近朝皇帝、皇后、眾多嬪妃芳蹤早沓,換成每日數萬計的各國遊客憑空憶及皇天之子、滿朝文武及後宮佳麗的皇城軼事。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朝皇帝的宮殿。從明永樂五年(公元1407)年起,明成祖集中全國匠師,征調了二、三十萬民工和軍工,經過14年的時間,建成了這組規模宏大的宮殿組群。清朝沿用以後,只是部分經過重建和改建,總體佈局基本上沒有變動。 它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之大成,是中國二千多年專制社會皇權思想的集中體現。 故宮宮牆周長約300 0米 ,佔面積72萬多平方米,建築面積約1 5萬平方米 ,屋宇9000多間。宮城平面略呈長方形,東、西、南、北面各有一座高大的城門,宮城四角各矗立一座精美的角樓,城牆外有寬5 2米 的護城河環繞,形成一座宏大租屋壯觀,壁壘森嚴的城堡。與中國歷代皇宮一樣,故宮的總體規劃和建築形制完全服從並體現了古代宗法禮制的要求,突出了至高無上的帝王權威。全部宮殿分"外朝"和"內延"兩部分。  紫禁城後院桃花白、李花紅,人比花嬌共結連理的夫妻樹消防用途的大水缸 這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帝王宮殿──紫禁城,金碧輝煌的建築群,殿宇重重、樓閣層層、千門萬戶、巍峨庄嚴,又名大內,現稱故宮。故宮“太和殿”、“中和殿”、“保和殿”,俗稱三大殿,是北京中 軸線上的主要建築,也是紫禁城中最高大的建築。外朝以太和、中和、保和三殿為主,前面有太和門,兩側又有文華、武英兩組宮殿。 從建築的功能來看,外朝是皇帝辦理政務,舉行朝會的地方,自然在紫禁城的前部, 而內延則以乾清宮、交泰殿、坤宁宮為主,在明朝是帝后巷居住的地方並位於紫禁城的後部。殿的兩側有居住用的東西六宮和寧壽宮、慈寧宮等;最後還有一座御花園。宮城內還有禁軍的值房和一些服務性建築以及太監、宮女居住的矮小房屋、宮城正門午門至天安門之間,在御路兩側建有朝房。朝房外,東為太廟、西為社稷租屋網壇。宮城北部的景山則是附屬於宮殿的另一組建築群。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太和門 太和門建於永樂十八年,是外朝三大殿的正南門,明初稱"奉天門",清代名"太和門"。它座落在高 三米 高的一層石須彌庭上,面闊九間,進深四間,通高2 3.8米 ,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最高,最大的門。它的屋頂形式為重檐歇山式。門前擺著一對高大的青銅獅子。 太和門兩側還有昭德、貞度二門;庭院的東西面有協和、熙和二門;各座門之間都有廡房相連,在東北、西北兩個角上建有祟樓。所有這些門、樓和廡房的尺度、體量都比太和門小,使太和門在整個廣場中顯出突出的地位。 太和殿是明清兩代北京宮城內最高大的建築,包括三層須彌座高35.0 5米 ,加上正吻總高37.4 4米 , 每層都是須彌座形式,四周圍以白玉石欄杆,欄杆上有望柱頭,下有吐水的螭首,每根望柱頭上都有裝飾。 其殿面闊十一間,進深五間,建築面積達237 7平方米 ,也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規模最大的木結構殿宇。大殿的屋頂重檐廡殿式,即殷商時的"四阿重屋",為"至尊"形制。 屋頂的角獸和斗栱出跳數目也最多;御路和欄杆上的雕刻591,殿內彩畫及藻井圖案均使用代表皇權的龍、鳳題材,月台上的日規、嘉量、銅龜、銅鶴等只有在這裡才能陳設。殿內的金漆雕龍"寶座",更是專制皇權的象徵。 太和殿是皇帝舉行登基大典,慶典及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的地方,如遇有將帥受命出征,也要在太和殿受印。在明代,殿試及元旦賜宴亦在太殿進行。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一座平面呈中方形,深、廣各三間,周圍加廊的建築,面積58 0平方米 。屋頂為單檐攢尖式、銅胎鎏金寶頂,它是皇帝到太和殿上朝時的小憩之所。太和殿就是人們俗稱的“金鑾殿”,面闊11間、進深5間,殿內共有72根楠木柱,重檐四阿廡殿頂,彩畫雙龍合璽大點金,是封建社會最尊貴的形式。大殿通高37.44米,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築物。 太和殿內有6根蟠龍金漆柱,中設楠木金漆雕龍寶座。民國袁世凱曾將寶座搬走,換上西式高背大椅,1964年寶座才回歸原位。寶座左右有對稱的寶象、角端、仙鶴、香筒等,都是銅胎嵌絲琺琅制品。象駝寶瓶,內盛五谷,象征太平五谷豐登。角端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,可日行萬里,通曉四方語言,衹有 明 君,它才捧書而至,護駕身旁。 租房子殿頂正中為穹隆圓頂,稱藻井,鎮壓火災之意,井內巨龍蟠臥,口銜寶珠,叫軒轅鏡 ,相傳是中國遠古時黃帝所造,以示自己是正統皇帝。鏡下正對寶座,但現在並不是這樣,據說袁世凱害怕大園球掉下將他砸死,故將寶座後移。 太和殿是皇帝登基之地,明、清兩代有24位皇帝在此宣讀即位詔書。每年元旦、冬至、萬壽(皇帝生日)三大節及冊立皇後、派將出征、金殿傳位時,皇帝都要在這里舉行儀式接受百官朝賀。 太和殿露台上東設日晷,象征授時﹔西設嘉量,是全國標准量器。殿前有廣場,左右是磨磚對縫的海墁地磚,東西各有100餘儀仗墩石。御道兩旁放置銅制品級山,每行自正、從一品至正、從九品共18級,東西各兩行,文東武西。舉行典禮時,大臣根據身份跪於品級山旁。 中和殿在太和殿之後,深廣各5間,每南均長24.15米,是一座單檐四角攢尖鎏金寶頂的方形殿宇。皇帝在舉行大典之前先到中和殿暫坐,受官員行禮後再去太和殿。每逢壇廟祭祀,皇帝要在中和殿讀祭文。二月去先農壇演耕的前一天,要在這里驗看種子、農具和祝文。 清代每修玉牒(家譜),皇帝都要在此舉行觀看儀式。中和殿內陳列兩買屋座八人抬肩輿 ,每逢太和殿大典,皇帝都要乘肩輿從乾清門至中和殿。肩輿共分4種:禮輿、步輿.輕步輿和便輿。便輿又分暖輿和涼輿,皇帝平日出入均乘便輿。  保和殿在中和殿之後,廣9間,深5間,重檐九脊歇山頂。明代冊立皇後、太子時,大臣上表,皇帝在此殿受賀。  清代每年正月初下和十五在這里宴請新疆及蒙古王公大臣。公主下嫁時皇帝亦在此宴請三品以上大員 ,定例宴席70桌、全羊63隻、酒20瓶。 保和殿後有一塊巨大的雕石 ,以整塊艾葉青石雕長,長16.57米、寬3.07米、厚1.7米、 重200多噸,產自北京西南房山縣。正陽門俗稱“前門”,位于天安門廣場南端,是明、清北京內城的正南門,專供皇帝出入,始建於明永樂十七年(1419年),是典型的城防建築,包括城樓、箭樓、瓮城等,現僅存城樓、箭樓。 正陽門的建築形制和結構体現了中國傳統的建築藝術風格,展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力,具有極高的科學、藝術、文物價值。 城樓、箭樓常年對社會開放,箭樓共有四層展覽大廳,展覽面積800平方米,城樓共兩層展廳,展覽面積 800平方米,兩樓常年舉辦書畫展,出售旅遊賣屋紀念品。  坤寧宮  在明代,坤寧宮是皇后的寢宮。面闊九間,原來是正面中間開門,有東西暖閣。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時,崇禎皇帝的皇后周氏就是在坤寧宮自縊身亡的。清代,除東西兩頭的兩間通道外,按滿族的習俗把坤寧宮西端四間改造為祭神的場所。從東數第三間開門,並改成兩扇對開的門。進門對面設大鍋三口,為祭神煮肉用。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、十五,皇帝、皇后都親自祭神。每逢大的慶典和元旦,皇后還要在這里舉行慶賀禮。 在清代,坤寧宮的東端二間是皇帝大婚時的洞房。房內牆壁飾以紅漆,頂棚高懸雙喜宮燈。洞房有東西二門,西門里和東門外的木影壁內外,都飾以金漆雙喜大字,有出門見喜之意。  洞房西北角設龍鳳喜床,床舖前挂的帳子和床舖上放的被子,都是江南精工織繡,上面各繡神態各異的一百個玩童,稱作“百子帳”和“百子被”,五彩繽紛,鮮艷奪目。  皇帝大婚時要在這裡住兩天,之後再另住其他宮殿。如果先結婚後當皇帝的,就不能享受這種待遇了。所以清代只有年幼登基的同治、光緒兩個皇帝用過這個洞房。皇帝大婚極為豪華,揮霍十分驚房地產人。同治十一年(1872年),同治皇帝載淳大婚,共耗費白銀一千一百萬兩﹔光緒十五年(1889年),光緒皇帝載淳大婚,在國家極為貧困的條件下,仍然耗費白銀 五百五十萬兩 。現在洞房內的裝修和陳設,是光緒皇帝大婚時布置的原狀。 乾清宮 明代的十四個皇帝和清代的順治、康熙兩個皇帝,都以乾清宮為寢宮。他們在這里居住并處理日常政務。皇帝讀書學習、批閱奏章、召見官員、接見外國使節以及舉行內廷典禮和家宴,也都在這裡進行。  乾清宮正殿懸掛著“正大光明”巨匾。這四個大字是清代順治御筆親書的。封建統治者表面上標榜光明正大,暗地裡卻勾心斗角,皇子之間奪取皇位的斗爭是相當激烈的。  自雍正朝開始,為了緩和這種矛盾,雍正皇帝採取了祕密建儲的辦法,即皇帝生前不公開立皇太子,而祕密寫定皇位繼承人的文書,一式二份,一份放在皇帝身邊﹔一份封在“建儲匣“,和皇帝祕藏在身邊的一份一同驗看,由被祕密指定的繼承人來即皇帝位。到了清代後期,由於咸豐皇帝只有一個兒子,同治和光緒皇帝沒有兒子,這種辦法也就無需使用了。  在乾清宮曾經舉行過兩次千叟宴買屋網。一次在康熙六十一年(1722年),一次在乾隆五十年(1785年)。第二次規模最大,年齡在六十年以上的有關人員三千多人參加了乾隆皇帝舉辦的宴會,其中大臣、官吏、軍士、民人、匠藝等各種人都有。乾隆皇帝當時還召一品大臣和年齡九十歲以上的到御座前賜酒,並賜予每人以拐杖及其他物品。宴會上聯句賦詩,共和詩三千四百多首。顯示“普天同慶,共享升平”,以安撫民心。  在清代,乾清宮還是皇帝死後停放靈柩的地方,不論皇帝死在什麼地方,都要先把他的靈柩(叫梓宮)運到乾清宮停放幾天。 順治死在養心殿,康熙死在暢春園,雍正死在圓明園,咸豐死在避暑山莊,都曾把他們的靈柩運回乾清宮,按照規定的儀式祭奠以後,再停到景山壽皇殿等處,最後選定日期正式出殯,葬入河北省遵化縣的清東陵或易縣的清西陵。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。東西北三面城台相連,環抱一個方形廣場。北面門樓,面闊九間,重檐黃瓦廡殿頂。東西城台上各有廡房十三間,從門樓兩側向南排開,形如雁翅,也稱雁翅樓。在東西雁翅樓南北兩端各有重檐攢尖頂闕亭一座。威嚴的午門,宛如三巒環抱,五峰突起,氣買房子勢雄偉,故俗稱五鳳樓。 (午門)午門有五個門洞,當中的正門平時衹有皇帝才能出入﹔皇帝大婚時,皇后可以進一次﹔殿試考中狀元、榜眼、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,文武大臣出入左側門,宗室王公出入右側門。左右掖門平時不開,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時,文武百官才由兩掖門出入。午門正中門樓左右的兩座闕亭,內設鐘鼓。何時鳴鐘,何時擊鼓,都有規定。皇帝祭祀壇廟出午門鳴鐘﹔皇帝祭祀太廟時擊鼓﹔皇帝升殿舉行大典時則鐘鼓齊鳴。  清代皇帝每年 十月初一 要在午門頒發第二年的歷書,舉行頒發儀式,叫“頒朔之禮”。 在明代,皇帝在午門外廣場杖打犯有過失的大臣。明代大臣受“廷杖”刑罰的為數頗多,當場被杖打死亡的也有。 本文部分引用自bonnie部落格文章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vib15833/article?mid=1808&prev=1810&next=-1此行程走中了中軸線, 共花費1個半小時去了解一個歷時400多年的王朝, 只能說是霧裡看花, 但百聞不如一見, 昔日歷史課本的情節一一就在眼前, 心中對於中華歷史文化博大精深的感動由然而生,同時也對清末鎖國故步自封那段孱弱不堪的破敗租房子深感悲痛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fcvmwf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